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

黃肇邦 -《伴生》




去年香港有兩部背景類同的紀錄片,年初有張經緯的《少年滋味》,年尾有黃肇邦的《伴生》,兩部紀錄片的製作均有香港社福機構的支持,而分別關注學生和老人兩個年齡階層。張經緯的《少年滋味》探討學生問題取樣較廣泛,當中的剪裁和計算具策略性,有野心想把青年問題呈現出一個多方面的風景;《少年滋味》許多時都不經意將每一個少年isolate,每一個受訪者有一種刻意突顯出來的孤獨。

《伴生》的策略和味道跟《少年滋味》很不同,《伴生》所選擇的三個老人故事本身帶有容易討人喜歡的正能量,當中有團結的大家庭、有性格相異但非常相配和得意的一對老夫婦,還有另一個也是很可愛的輕度弱智但有繪畫天份的單親媽媽。《少年滋味》著眼的每個少年故事之中的相異獨特之處,由其最後一個較年長的義工更可算是反高潮;《伴生》明顯是較重視三個故事之間的相同之處,雖然三個故事不同的人面對著不同人生階段問題,如大家庭面對著親人接連離世,老丈夫面對老妻身體比自己差得更快並無法接受她無法復原,還有兒子珍惜跟母親相處時光但未曾預備媽媽離世後的日子,《伴生》有著很多角度去看人的年老、疾病和死亡,但呈現的感覺卻是刻意營造得相當之一致,每個老人有著不同的可愛,每個家人有著不同的負擔,每個工作人員有著衷心的付出,戲中的可愛、負擔和付出感覺卻是難分彼此,猶如每個人生老病死的恆常,我們有一天也將親自體驗。


《伴生》隨家屬來回病院或老人院,當中也有一些巧妙的side track。那木面老夫帶我們去舊元朗,一方面可以聽聽那對老夫妻的舊故事,而那老妻雙腳和記憶也慢慢退化,這種舊日子就只有老夫獨自懷緬;另一故事殯儀館一幕,老人送老妻最後一面還哭著說昔日早訂三世姻緣,但很快他自己身體機能也退化得嚴重,早些日子還在太太骨灰樓前拍全家大合照,之後真的很快就跟太太天國團聚,又一喪禮場面,再一次於靈堂上先捕捉是家屬摺元寶,家人熟練的手勢何嘗不是學習適應死亡的離別。

《伴生》成功之處,是拍出了所謂老病死的日常,喚醒一種出於自然但我們生活之中所忘記了的人性關懷。《伴生》並不是一部探討老人問題的電影,而是從選擇一批較可愛的老人和家人,透過簡單的紀錄和耐心的對話,讓觀眾看看人如何跟自己或親人的老、病、死去相處、忍受和妥協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